在足协杯第三轮的比赛中,发生了多起涉及脑震荡换人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转会市场网管理员朱艺针对这一现象,对中国足球的脑震荡规则及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朱艺解释道,脑震荡规则是由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在24至25赛季正式加入足球竞赛规则的。此规则在中国足协得到迅速实施,目的是为了保障球员的健康和安全。具体规则是,只要队医认为自己的球员疑似发生脑震荡情况,就可以申请一个额外的换人名额。这个换人名额不计算在每队正常的五个换人名额内,同时也不受三个换人次数的限制。申请时需填写一个特殊的脑震荡换人单给比赛官员。当一队启用了脑震荡换人时,对手也将同步获得一个额外的换人名额。因此,比赛中有时会出现多个换人情形的场景。
然而,一些球队开始利用这一规则的漏洞。他们会在比赛的后半段以脑震荡为借口换下体力不足的球员。最初可能还会通过一些表演来装作真的受伤,但后来演变成了站那就倒地的情况,声称自己头晕。在中超联赛中,由于观众众多、关注度高,这种情况相对较少。然而在中甲和中乙联赛中,由于关注度较低和现场观众较少,各种形式的“假摔”和“假病”现象层出不穷。
对于这种滥用规则的行为,一些人提出应该强制停赛一轮来制止这种现象。然而,朱艺表示这种做法违背了脑震荡换人规则的初衷。这个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制止球队滥用脑震荡规则,而是为了防止球队冒险让有脑震荡风险的球员上场参赛。滥用这一规则的管理需要更为细致和科学的处理方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足协和中足联已经开始根据脑震荡规则的要求,在比赛中详细记录脑震荡换人的具体情况,并对球员对抗、离场状态和赛后情况进行专门的报告。然而,目前只能做到记录备案,无法直接进行干预。
朱艺认为,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靠俱乐部、教练、球员和队医的自律。此外,他也建议中国足协和中足联应加强监督机制,让媒体和社会参与监督,并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惩罚力度。例如成立医疗委员会,修订完善脑震荡换人的后续管理追踪规则等。
在具体比赛案例中,本轮足协杯的几场比赛都出现了脑震荡换人和额外换人的情况。例如广东广州豹与深圳新鹏城的比赛中,广东广州豹就使用了脑震荡换人;深圳青年人与大连英博的比赛中,大连英博也使用了这一换人方式。其他几场比赛也均有涉及脑震荡换人的情况。
总之,脑震荡规则的引入旨在保护球员的安全和健康。然而,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这一规则,防止其被滥用和弄虚作假,仍是摆在中国足球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这一规则的初衷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