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二十三日,杭州举办的《中场对话》活动中,前国脚杨旭不仅分享了自己在青训领域的见解,还对日本青训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谈及日本青训,杨旭首先提到了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在日本小学阶段,足协巧妙地将校园足球的相关事务交由社会来接管。这促使了各社会俱乐部积极竞争,以提供优质的训练内容来吸引更多孩子加入。这种模式使得俱乐部若能提供出色的训练内容,便能获得更多孩子的青睐,进而有更多机会在公有球场上进行训练。反之,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便难以获得足够的训练机会。
进入初中阶段,优秀的球员会被J联赛的梯队选中,同时社会上依然存在众多的初中阶段社会俱乐部以及初中校队。然而,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场地资源的限制,社会俱乐部的数量大幅减少,主要剩下J联赛的梯队和高中球队。这些高中球队成为了大多数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的归宿。
在观察日本小球员训练的过程中,杨旭注意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当一个球员被球击中面部,他刚想捂脸低头,另一个球员就立刻替补上场。尽管那个下场的球员可能并不想离开场地,但因为做出了那个动作,就立即被替换。这种对训练的执着和渴望,即使是在细微的换人动作中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训练和进步,才能在这项运动中立足。
与此同时,杨旭也谈到了中国小球员的“12岁退役潮”。他指出,在中国,早发育的孩子因为身体条件优越而更容易被发现和培养。然而,对于那些晚发育的球员,他们可能会因为身体条件不如人意而早早选择放弃。这与日本青训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在日本,即使是在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时期,许多晚发育的球员仍有机会被发现并培养。如长友佑都便是典型的例子,他的成功经历鼓舞了无数心怀足球梦想的孩子。
杨旭强调,在中国,许多有潜力的孩子因为缺乏合适的训练机会和平台而无法继续追求他们的足球梦想。这不仅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更是对青训理念的思考和探索。他希望通过对日本青训模式的深入理解,能够为中国足球的青训工作带来启示和帮助。
